会议现场
会议主要围绕行业发展趋势、多传感器融合、行业标准、测试验证、量产、系统设计、元器件以及材料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,汇集了包括百度 Apollo 、广汽、吉利、恩智浦、德州仪器、集萃感知、中国科技大学、国防科技大学等在内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、车企和高校数百家,旨在为行业打造一个可以深度合作的专业综合性交流平台,聚集行业智慧,加速自动驾驶、车路协同等相关汽车智能化产业的落地和发展。
与会车企名单(排名不分先后)
作为人工智能雷达的践行者,集萃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(以下简称“集萃感知”)受邀参与了此次大会,集萃感知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江苏产研院”)直属的深度感知领域新型专业研究所,由江苏产研院、无锡高新区政府和深度感知团队共建。
会上,集萃感知董事长、所长岳玉涛博士受邀出席了以「毫米波雷达的测试验证、量产、以及产业链合作探讨」为主题的CEO圆桌论坛,就「新基建和车路协同为自动驾驶以及雷达带来机遇」发表观点。
从左至右依次为,承泰科技总经理陈承文、集萃感知所长岳玉涛、苏州豪米波董事长白杰、湖南纳雷科技CEO周坤明
市场而言,任何技术必须从原型走向量产落地才能形成产业闭环,毫米波雷达也不例外,面对长期被国外ABCD四大巨头占据的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,以及华为等传统大厂的入局竞争,如何塑造差异化、增加技术壁垒、做好量产落地一直是个难题。面对这一系列问题,岳玉涛向现场与会嘉宾分享了集萃感知在雷达技术、量产品控、供应链合作和市场战略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经验。
“华为在毫米波雷达领域的入局一点都不意外,不入局反而不正常。”面对近来华为等ICT企业的入局竞争,岳玉涛表示道,“就像视觉领域有海康、大华,一样会有商汤、旷世、云从、云天励飞,而且有Mobileye。未来雷达行业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态势。目前,在非军用雷达领域,国内和国外的差距还非常大,在创业公司群体里,国内和国外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这个对比,就是技术创新维度的不同。国内企业更多是做追赶与微创新,国外企业更多是突破式的底层创新、深度创新。体现在融资额上,国外企业是千万美元、几千万美元、亿美元的量级,国内的差距是数量级级别的。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创业企业不够优秀,国外的优势是一个长期积累下的产业生态、技术生态、人才生态的自然生长与释放的体现。集萃感知作为一家从事源头创新产业化的专业研究所,在AI雷达底层创新上已经取得一定进展,我们认为,这可能是这样的业态环境下形成突破的最佳路径。”
有了扎实的技术理论,如何做好产品化、把控量产和供应链是成败的关键,岳玉涛表示,“首先是服务,任何产品落地的过程都离不开服务,只有先用心服务好客户,深入客户的场景,真正了解和理解了客户的痛点和需求,才能做出好的产品,做出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。其次,雷达产品的可靠性也非常重要,可靠直接决定了安全,如何在新技术和可靠性中寻求平衡,满足车规要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。我们集萃感知正在筹建一个雷达感知的公共测试平台,里面有专门针对L2~L4自动驾驶,雷达感知融合等方向的仿真系统和测试实验室,我们欢迎行业内的上下游伙伴一起来使用和建设这个公共测试平台,相信通过对海量实测数据的综合分析,可以帮助我们建设更高的行业标准。”
近来,国内的新基建的风口,无疑给自动驾驶领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,在车路协同等新基建领域,集萃感知也正积极布局,“除了车载雷达,我们也正积极布局交通雷达,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了一些特定场景下的应用,但是在复杂的交通场景下,自动驾驶汽车的可靠性仍然令人担忧。”岳玉涛表示道,“车路协同无论从可靠性还是成本上,都比单一车的自动驾驶要友好,随着5G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,基于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新基建建设是真正普及自动驾驶的关键,也会是未来3-5年行业发展的主基调。”